清晨5點多,秦嶺深山的霧靄還未散去。洋縣金水鎮張家莊村口傳來的一陣摩托車轟鳴聲,是比雄雞報曉更準時的“生命鬧鐘”。后視鏡里掠過的,是黨員村醫張小正霜染的鬢角。三十余載風雨兼程,張小正騎行12萬公里山路,丈量出治病救人的生命刻度。3輛報廢摩托車的里程表,記錄著他從青絲到白發的軌跡。
車輪上的生命線:騎行碾過12萬公里
山村里很少聽到救護車的鳴笛聲,但鄉親們說:“我們張醫生的摩托車,就是會跑的‘120’。”
1991年,漢中衛校畢業生張小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。山外的世界向他招手,而家鄉洋縣金水鎮張家莊村缺醫少藥的狀況更讓他揪心。“從小看著鄉親們被疾病折磨,我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。”這句樸實的誓言,讓他將青春焊在了秦嶺的溝溝梁梁。沾著晨露的藥箱在摩托后座輕輕搖晃,這是張小正選擇的人生配重。
“張醫生的摩托車聲就是我們的定心丸。”村民們動情地說。30余年來,摩托車已不僅是交通工具,而是一條流動的生命線。12萬公里的行程,3輛報廢的摩托車,記錄著無數個與時間賽跑的日夜;穿爛的一雙雙膠鞋,丈量過汽車無法到達的山路。
去年夏天一個暴雨夜,電話鈴聲刺破黑暗,張小正立即披衣出發。雨水模糊了視線,摩托車在半路拋錨,他硬是推著沉重的車子,深一腳淺一腳地趕到病人家。當渾身濕透的他換上村民遞來的衣服,第一句話就是:“快說說哪里不舒服?”
“我就是山里娃,磕磕碰碰的這些算啥困難嘛!”張小正淡淡地說。在他心中,那些摔過的跤、淋過的雨、走過的夜路,都化作了藥箱里最珍貴的“藥材”——一顆永遠滾燙的醫者仁心。
藥箱里的溫度計:量得出人間冷暖
凌晨1點的張家莊村,北風呼嘯。84歲的獨居老人白潤女因重感冒和哮喘高燒不退,張小正一邊觀察扎在老人手上的吊瓶,一邊看著爐火上的熱水和他親手熬的粥。攙扶老人上完廁所,看著老人吃完飯、輸完液,他才收拾東西準備離開。藥箱里的溫度計泛著昏黃的微光——這個普通的醫療器械,多年來丈量過無數老人的體溫,更見證著一位鄉村醫生“焐熱”的人間冷暖。
2017年臘月二十九的雪夜,年味甚濃。鄉鄰牛角壩村82歲的夏成廣夫婦在退燒針作用下舒展的眉頭,與張小正因踏著積雪趕到凍得通紅的手指形成鮮明對比。治療完兩位病人他沒急著走,而是轉身去劈柴生火。當兩碗冒著熱氣的年夜飯端到床前,老人渾濁的淚水滴進碗里——醫身也醫心,空巢老人孤清的年夜飯拼圖上,缺失的那塊親情被補上了小小一角。
“村里的老人很多都是獨自居住,兒女在外打工,有時生病連口熱水熱飯都吃不上,我看著心里難過,做這些就是順手的事。”而這樣的順手,是上世紀90年代就延續的傳統。有些老人走三十多里路來看病,需要輸液幾天,張小正夫妻倆就把老人安頓在家里,管吃管住管看病,夫妻倆從無怨言。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,鄉親們“看病難看病貴”的窘境不再,但家里做飯“每次都多做一點兒”的習慣沒有改變,遇上看病錯過飯點兒的鄉親,就給盛上一碗。
村黨支部書記陳亞文記憶中最震撼的,是她親眼見證的一次“特殊診療”:“那次是去一位智力障礙的村民家中,一進屋刺鼻的臭味迎面襲來,上吐下瀉產生的污穢物讓人幾乎睜不開眼。張小正看完病又把屋子收拾干凈了才離開。他的敬業精神,我由衷敬佩。”
那一刻他擦拭的不僅是污穢,更是對生命尊嚴的守護。
縱橫溝梁的摩托車:駛向健康中國遠方
行醫30余載,張小正一直用心守護著村民的健康。無論是誰頭疼腦熱或突發急癥,他總會及時診治;遇上行動不便的老弱病殘,他便上門問診;新農合政策實施前,碰到付不起藥費的貧困戶,他會自己掏錢墊付;遇到傳染病患者,他從不曾退縮。
廚房角落里堆滿的時令蔬菜,記錄著醫患間最質樸的情感交流。剛挖的竹筍還帶著晨露,新摘的南瓜沾著泥土,這些都是村民悄悄放在門口的“問診費”。為了守護這份信任,他總結分析了一系列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。無論是中醫的針灸、推拿按摩,還是西醫的導尿、縫合,只要是鄉親們需要的,他都認真學習并熟練運用。
精進醫術的同時,張小正也見證著村里醫療衛生條件的變化。他告訴記者,幾十年來,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的投入不斷加大。曾經村里半間房的衛生室,現在是五室分離的標準化衛生室。移民搬遷將遠在幾十里外的“吊莊戶”,集中在寬敞明亮的小樓房里。以前去看一個病人,路上就占用幾個小時。現在只有幾百米遠,走路幾分鐘,上門就能醫治。新農合政策的實施,讓村民看病不再“小病拖、大病扛”。這些點滴進步匯聚成時代洪流,不僅改變了鄉村醫療的面貌,更在廣袤的鄉土大地上書寫著健康中國的溫暖注腳。
如今,年近花甲的張小正依然奔馳在山路上。他的摩托車后視鏡里映照的,是一個村莊的健康圖景;他的藥箱里裝著的,是鄉親們的信任與期盼……
記者手記
離開張家莊村那日,夕陽下又傳來熟悉的摩托聲。望著那個漸行漸遠的背影,突然明白:中國基層醫療的韌性,正是由千千萬萬個“張小正”用雙腳在溝溝梁梁中一步步丈量出來的。他們像大山里的石生樹,在最貧瘠的土壤扎根,用日復一日地堅守托舉起鄉村振興的健康底線。從“赤腳醫生”到“全科村醫”,變的是診療設備,不變的是那雙永遠沾著泥土的膠鞋。當城市三甲醫院引進各類智能機器人時,這些“摩托120”正用最原始的方式,完成著最動人的生命守護。
本站轉載內容均已標明出處,為分享傳播之用,非商業用途。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